「e公司觀察」中國車企技術反向輸出背后:汽車電動化驅動產業(yè)格局變遷
2023/07/28 09:00
證券時報
1736
0
昨晚,大眾汽車集團向小鵬汽車增資7億美元的消息,讓整個汽車圈為之驚嘆。與此同時,雙方達成技術框架協(xié)議,將面向中國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fā)兩款大眾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
據大眾汽車集團官方層面透露,這兩款新車將補充大眾汽車基于MEB平臺的產品組合,計劃于2026年走向市場。
大眾的MEB平臺是公司面向新能源汽車時代打造的電動化專屬平臺,迄今已有60多萬輛電動汽車脫胎于該平臺。但現(xiàn)實情況是,在中國市場,大眾汽車的電動汽車銷量并不如意。
而此次大眾與小鵬簽訂技術框架協(xié)議,也側面透露出MEB平臺并不能完全滿足大眾汽車電動化轉型需求的現(xiàn)實情況。

從小鵬汽車的角度來看,此次能獲得大眾汽車的增資并展開技術合作,足以驗證公司在電動汽車研發(fā)上的技術優(yōu)勢。這也為中國車企實現(xiàn)技術反向輸出貢獻了一個新的典型案例。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車企實現(xiàn)技術反向輸出的案例并不少。例如:廣汽埃安的純電平臺技術,已反向輸出給集團公司的合作伙伴——廣汽本田、廣汽豐田;一汽豐田bZ3搭載著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和驅動電機;奔馳與吉利合作的全新smart品牌則是基于吉利的浩瀚SEA架構打造,最近一段時間,吉利又向雷諾輸出了混合動力汽車架構與混合動力技術……此外,海外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開始紛紛擁抱中國的零部件企業(yè),開啟技術合作。
種種跡象表明,曾經依靠“市場換技術”的中國車企正在改頭換面,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中國車企的技術反向輸出將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

而這種新趨勢的背后,則透露出全球汽車產業(yè)的格局正在巨變。曾幾何時,美系、德系、日系、韓系和法系車占據了世界汽車舞臺的主要位置,而今,中國汽車品牌也擁有了一席之地,且在電動汽車領域處于領先位置。
這來之不易的成就,不僅依托于整車企業(yè)的全面崛起,還離不開產業(yè)鏈、供應鏈的完備和自主可控。目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也充分匹配了跨國公司的需要,為穩(wěn)定國際汽車供應鏈體系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可以預見的是,在全球汽車產業(yè)格局重塑的過程中,中國新能源車企有實力,也有機遇站在世界汽車舞臺的“C位”。
在繼續(xù)鞏固既有優(yōu)勢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產業(yè)生態(tài)體系變化的端倪。在未來的競爭中,僅靠單一品牌、單一企業(yè),已很難迎戰(zhàn)白熱化的市場競爭。特別是在以智能化為核心的“下半場”競爭中,企業(yè)之間打破“次元壁”,增強跨界合作頻次和深度至關重要,這也將為整個產業(yè)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擴大產業(yè)總體的想象空間。
責編:彭勃
校對: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