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全球首家“500萬”中國新能源車三大進階
“造車之路很難走,但是我們堅持走了20年,這是比亞迪造車的故事,也是中國品牌造車的縮影。”
8月9日,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成為全球首家達成這一里程碑的車企,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回顧以往幾度哽咽,如今,“這是屬于比亞迪的高光時刻,也是屬于中國品牌的高光時刻”。
一家頭部企業實現500萬里程碑,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眾多高光的縮影。
今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突破2000萬門檻,并助力汽車整體出口躍居世界第一,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與產業鏈優勢持續爆發,“換道超車”正在由國內市場向海外擴散,“中國汽車”也在制造能力、技術輸出的賦能下,醒目地登上世界舞臺。
正如王傳福所說,屬于中國汽車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有創造世界級汽車品牌的基礎和實力,中國汽車產業必將誕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

大爆發
制造能力持續驗證
“比亞迪的500萬是與整個中國產業、中國市場密不可分的,它象征著規模化、品牌化進入到新階段,是非常不錯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說道。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量實現第一個“100萬輛”用了13年,從100萬輛到300萬輛用了一年半。如今,從300萬輛到500萬輛跨越,比亞迪歷時9個月不到。而“中國速度”亦是如此。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迎來一個個重要時刻:2020年9月,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500萬輛;2022年2月,突破1000萬輛;2023年7月,迎來第2000萬輛的下線。第二個1000萬輛,僅用了1年零5個月時間。

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場份額超過60%。今年1-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78.8萬輛和3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4%和44.4%。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說,70年來我國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上,邁入規模化、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美國艾睿鉑公司預測,純電動汽車占中國新車銷量的比例到2027年將達到39%。預計全球純電動汽車比例到2027年將達到23%,中國的普及程度將超過全球水平。相關分析進一步指出,2025年以后,中國汽車廠商在出口大國日本的主要市場也很有可能獲得相當大的份額。
大上升
品牌出海窗口期
對汽車這一極度看重規模化的產業來說,制造能力的持續爆發,將帶來由量到質的轉變。
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經過了滲透率超20%之后的快速增長,市場化大輪也驅動新能源汽車向上突破。
乘聯會數據顯示,國內20萬—30萬元區間新車消費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已經從2017年的8.5%提升至17.5%,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逐步走強,在中高端汽車市場突破明顯,今年1-6月,中國30萬元以上新能源車累計零售41.8萬輛,同比增長118.6%。
規模化的擴張,進一步鞏固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和出口國的地位,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占據重要優勢。
今年以來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超過日本。據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我國出口汽車277.8萬輛,同比增加74.1%,價值3837.3億元,增長118.5%。新能源汽車作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領域,上半年實現產量大幅增長35%,出口量增至2.6倍,占整體汽車出口的25%,出口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趨勢更加突出。
這背后,中國汽車出口的版圖在不斷擴大,從墨西哥、印尼等汽車產業薄弱國家,逐漸覆蓋到傳統觀念里的汽車強國。如上汽進入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歐洲最主要的11個汽車消費市場;領克的歐洲、亞太戰略獲得初步成功,在德國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實現了整車出口常態化;比亞迪加速開拓歐洲、亞太、美洲等多個地區的市場,并已正式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總結:“我國自主品牌出口進入了新的階段,也就是進入了新能源發展的機遇期”。
大反轉
技術創新對外輸出
為什么比亞迪能成為全球首家達成500萬產量的新能源車企?為什么比亞迪能在二十年的堅持中獲勝?靠什么證明比亞迪可以、新能源車可以、中國汽車可以?
王傳福說:“我覺得核心還是在研發在技術”。
2017年—2019年,比亞迪連續三年利潤大幅下降,2019年全年凈利潤僅16億元,但是在研發上那一年仍是咬緊牙關投入84億元。“許多人在笑,我們這是在‘燒錢’,但我們深知要把車做好,要想發展新能源,沒有核心技術是不行的。”王傳福說道。
技術的持續創新,推動中國汽車“換道超車”,改寫“大而不強”的歷史。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過60%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產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63%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中國已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和完備的產業鏈,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強國。
也正是在新能源汽車爆發期、品牌出海窗口期,本土企業開始“反哺”外方、合資企業與海外市場。大眾入股小鵬,奧迪牽手上汽,豐田與小馬智行成立合資公司,零跑確認與兩家海外企業技術授權……新的合資時代,新的開放合作正在到來。
據小鵬方面透露,在與大眾的合作中,小鵬汽車做技術和平臺,投入屬于輕資產,且都是已量產的產品,軟件相對容易復制給合作方,所以邊際收益和毛利相對較高,同時,自動駕駛的底層技術掌握在小鵬手里。
中國新能源產業已逐漸成為全球新能源變革的技術輸出中心,當前中國汽車產業在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具備技術和成本上的優勢,同時中國車企開發和迭代速度也遠勝于傳統外資車企,在與外資品牌的合作中也逐漸擁有話語權,合作模式由“市場換技術”變為“技術輸出”,這是創新能力和產業生態的制勝。
王傳福預測,到2025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增長到60%以上,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將提升至70%,同時,中國有創造世界級汽車品牌的基礎和實力,中國汽車產業必將誕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