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面條,你吃過幾個?
2021-02-27
3871
23
1、大碗皮肚面 南京的皮肚面館,一般出售兩大類面條:老鹵面和小煮面。顧名思義,老鹵面的面湯是鹵肉的湯汁調兌,醬香的肉湯味為主,湯中有點大料的甜——因為老鹵湯煮出來的大排小排熏魚大肉獅子頭素雞種種澆頭,也是保留了老南京傳統口味的醬赤鮮甜。貌似上了年紀的本地人最喜歡熏魚面,魚肉緊密,干而不柴,細細咀嚼,魚骨也炸得酥脆,吃完面,再喝兩口湯,舒坦。吃老鹵面一般不用放辣油或醋,好的就是湯和肉的甜鹵味。 所謂的大碗皮肚面,指的是小煮面。當然隨個人口味,有的喜歡皮肚,有的吃不慣則要求不放。隨意的小面館,有的看上去還不是特別干凈,穿著油膩工作服的大叔或大嬸,站在熱火朝天的大鍋旁,以平均兩分鐘每碗的速度迅速煮面。皮肚面比較招牌的大約是六鮮面,除了皮肚,還有肉絲,香腸,豬肝,雞蛋,西紅柿,青菜,木耳。煮面里放切成丁的西紅柿,尤其美味,有的刀削面里應該也放西紅柿,異曲同工。五顏六色的一大碗六鮮面,冒著騰騰熱氣,再看湯中應景地漂浮的辣油,浸得皮肚都是紅彤彤的,散發出誘人香氣,頓時讓人不顧形象,把頭埋進小盆大的碗里饕餮起來。如果吃老鹵面放辣油是煞風景,那么吃皮肚面不放辣油則是暴殄天物。因為皮肚面本身對食材要求隨意,氣質粗獷,或多或少的辣油加入其中,才匹配了那種氣質。如果看到不吃辣的人,小心品味著面前清湯寡水似的大碗皮肚面,反而頗為奇怪,因為那個或許稱為三鮮湯面更合適。 其實老南京口味的牛雜面以前也很多,大約是牛肚、牛腸、牛筋、牛肉。面湯類似老鹵面的甜味,牛雜牛肉燉得很爛很入味,我不好這一口。倒是后來普及的高崗里小馬牛肉面,成為南京面館的另一道風景。另外地處江北的六合,有種腰子面令人難忘。也是小煮面的一種,不放皮肚,根據個人口味加肉絲、腰片等。腰子片得極薄,白筋挑得一干二凈,給的分量很足,辣油也很給力,雖然七八年前一份腰子面加蛋要價15,絲毫也阻擋不了吃貨們勇往直前的心。 皮肚面 2、蘇州藏書羊肉面 蘇州知名的面館或許是老振興、朱鴻興,據說老蘇州很喜歡頭湯面,可以在冬日凌晨四五點鐘爬起來,趕去面館,只為那口頭湯面的清新鮮爽。我去過蘇州多次,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在昆山吃的一次藏書羊肉面。 藏書其實是木瀆附近穹窿山那邊的一個鎮,據說當地人從清朝開始就善于宰殺和烹飪羊肉,藏書羊肉湯也成為中國四大羊肉湯之一。看其他三大羊肉湯,皆地處盛產羊肉的北方地區,蘇州作為典型的江南,美食傳統綿延千年,竟然出了一種能和北方媲美的羊肉湯,可見藏書羊肉非同一般。 那次是和朋友騎行寧滬線,至昆山市區已是午后,餓得不行,隨機在路邊一家羊肉店門口停下。三個人要了一斤半牛肉,三碗面。面是蘇州那種細細的面條,用羊肉湯下鍋,幾乎只放了鹽調味,切得均勻,質地細膩的白煮羊肉置于面上。羊肉和羊湯沒有半點膻腥,反而顯得清淡。羊肉煮得恰到好處,爛而不膩,入口就是滿腹的肉香;細面爽滑,仿佛都不需要嚼,吞咽即可;湯里似乎有種被羊肉提起的淡淡甜味,只肖幾粒香蔥花,便是人間絕品。我人生中第一次吃面連湯也喝完。各自又添一碗面,風卷殘云。 不知為何,后來去蘇州市區,也沒遇到那種羊肉店。或許都藏在民居深巷之中吧。蘇州近年雖然也有很多小資或文青情調的吃食小店,卻終不及陸文夫先生筆下的那些美食精彩。 蘇州藏書羊肉面 3、蝦爆鱔面 杭州的美食從來不是以面條著稱的。從小逛在杭州,對于杭州的面,真是記憶空白。直到有年光棍節,一個人跑到河坊街溜達,看見街邊面館,進去坐在八仙桌旁,筷籠里插著一把從小用到大的天竺筷,倍感親切。點單得自己去柜臺,老式的木柜臺,里面坐著冷著臉的收銀員。菜單就是壓膜的A4紙,簡單印著各種面的名稱價格。蝦爆鱔背面,現在可能35一碗了吧。 面上來,并不是皮肚面的小盆那么大,而是較大的碗。面比南京的皮肚面細,卻比蘇州的面略粗。雖然也是醬油湯,醬色卻并不明顯,淡淡的,油花倒是主角。面條的頂部蓋著爆炒過的鮮蝦仁和鱔魚絲,蝦仁鮮滑爽嫩,鱔魚絲酥脆甜膩,面湯和面條并不甜,醬和油竟沒改變清淡的杭幫口味。一碗面吃完,就很飽了,路過河坊街的小吃一條街,便再無食欲。只是考慮次日的早點,可以來高祖生煎,要一客半的蝦仁肉餡,別的就無所求了。杭州的小籠包也好,生煎也好,餡子都不會是南京那樣甜甜的。蝦仁肉餡的高祖生煎,底部焦脆,外表粘一層黑芝麻,要開薄薄的皮,留著少許汁水的蝦仁肉餡裸露出來,燙了吃不得,冷了口感打折,吹兩口,便急不可耐地再咬下去,蝦仁并不是太小的顆粒,還保留了彈牙的質感,肉餡不會太肥,卻和著蝦仁保持鮮嫩,吃完餡,再把底部焦脆的那層殼多嚼幾遍,才圓滿。他們家的酒釀沖蛋也很地道,不過仿佛已經從菜單上消失了。 傍晚時分街巷里小區門口的蔥包燴很好,其實是薄面餅和半根油條,加根蔥,用鐵板燙在一起,中間根據個人口味涂咸辣醬。中心涂過紅紅辣醬的蔥包燴,有點像用過的衛生巾。這絲毫不影響我的食欲。 蝦爆鱔面 4、鍋蓋面 其實鍋蓋面在南京大街小巷屢見不鮮,都美其名曰:鎮江鍋蓋面。與其他面館不同的是,這種面館里必然放兩個冰柜,里面擺著袋裝的肴肉。肴肉其實不念"yao",而是念"xiao",據說做這種肉要用到硝,以前是鎮江每戶主婦的拿手菜。鍋蓋面必須配肴肉吃,否則總覺得缺點什么。 我在南京不同的鍋蓋面館吃過幾次,僅僅是看到大鍋煮面的時候,在面團上放一個比碗大不了多少的木制鍋蓋,甚為滑稽,真正吃到面條,卻并不比普通的煮面高明,覺得不過徒有其名。 前年去鎮江時,路過一家裝修普通,干凈敞亮的面館,就坐下點了份肉絲面加肴肉。鎮江的面也很細,湯呈油亮,醬油味極其鮮美,配料除了點單時要的肉絲,還有綠豆芽,香干,韭菜,口味清甜。肴肉自不必說,切得厚厚的長方形塊狀,入口即化的淋漓美妙無法形容。